最近關于西安疫情的話題成為了社交網絡關注的焦點,我看了一下有關西安疫情的網絡評論,說實話大部分都帶有很強的個人情緒。
對于身處西安的市民因為封城后帶來的種種不便,有情緒我能理解,但是情緒從來都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。
今天,我們就從理性的角度來探討一下——西安疫情為什么會失控?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,即使對于全國其他地方的普通人也是很有幫助的。
1 如何實現精準防控
說實話,在12月疫情失控之前,西安在老百姓印象里都是抗疫優(yōu)等生的形象,今年陸續(xù)也出現了零散的確診病例,但是西安都控制得很好,甚至10月份還成功組織了全運會,即使有零星的病例,西安也很好地做到了精準防控。
那么,為什么12月這次疫情就讓西安這個優(yōu)等生破防了呢?
這里必須要系統(tǒng)介紹一下中國各大城市針對境外輸入性疫情的精準防疫模式。
我們以西安為例(其它城市大同小異)。
首先,境外人員入境必須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報告,落地之后再在規(guī)定酒店隔離14天,期間還要做2次以上的核酸檢測。
(來源:新華網)
這種1+1的防控模式基本就能將大部分潛在患者篩查出來,即使有個別漏網之魚,理論上也不怕,因為我們各大城市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準防疫模式。
我們假設某城市突然出現了一例核酸陽性患者,那么,當地城市馬上就會采取三大措施:
—立刻組織專業(yè)流調人員,把確診患者過去14天行動軌跡找出來,并且進一步找出密接人員(或者感染者)進行隔離;
—對于確診患者活動區(qū)域暫停服務型場所營業(yè),并且啟動大規(guī)模多次核酸檢查,找出感染者;
—最后就是健康碼管理,對于確診患者停留過的區(qū)域升級為中高風險區(qū)域,該區(qū)域所有常住人群健康碼均為黃碼或者紅碼,黃碼與紅碼人員一般不允許進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。
以上三管齊下能達到什么效果呢?
流調(流行性疾病調查)可從患者追溯到傳染源,從而形成傳染源—患者—密接人群閉環(huán)管理,這就能把防控主動權掌握在手中,不盲目擴大,實現精準防控。
流調有漏網之魚也不怕,通過對確診患者活動區(qū)啟動大規(guī)模多次核酸檢測,總能把漏網之魚找出來;
如果漏網之魚暫時沒能找出來,我們的健康碼就是最后一道防線,讓潛在患者無法進入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,從而切斷了傳播的鏈條。
以上就是中國各大城市的精準防疫模式,中國所有城市就是靠著這套模式在長達2年時間里抗住了境外各種變異病毒的輪番沖擊。事實證明,這確實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。
那么,為什么這一次西安又破防了呢?
再完美的模式也總有漏洞,這個漏洞的產生不是模式設計有缺陷,而是執(zhí)行中總有變數,西安疫情失控就出在執(zhí)行的變數上。
(來源:問政深圳)
以上精準防疫的核心是什么?
是流調!
只有通過流調讓確診患者能追溯到傳染源,才能形成針對性的閉環(huán)管理。
但是,流調偏偏就是最麻煩、最瑣碎、最難搞清楚的事情。
別的不說,我們自己捫心自問一下,現在讓你寫出過去14天每一天詳細的行動軌跡(精確到小時與分鐘),有幾個人能做到分毫不差?
估計我們就算是把通信記錄、微信記錄翻出來,再找身邊的親戚朋友同事共同回憶,也最多能做到八九不離十——但是疫情防控偏偏就要求流調滴水不漏、精準可靠!
這個時候,防疫部門要做精準的流調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,而且需要扎實的基礎設施數據。
我們一個一個來說。
2 大量的人力投入
第一個是大量的人力。
假如現在有一個確診患者,我們必須要把他過去14天的精準活動軌跡畫出來,目的就是要找到直接的傳染源(這樣才能形成傳染途徑的閉環(huán)),怎么辦?
我們首先要把他的上班考勤記錄、通話記錄、微信聊天記錄翻出來,一個一個的核實他的行動軌跡,過程中接觸過哪些人群,光是這個工作就至少需要投入20—30人。
但是這一圈做完之后,沒有找到上一級的傳染源怎么辦?
那就要圍繞這個患者的密接人群再做一圈行動軌跡與密接人群,這個時候需要投入的人力就比第一次要大一個數量級,這就是200—300人。
如果這一輪還沒找到傳染源怎么辦?
那就只能再擴大一圈,也就是要做第三圈流調,投入的人力還要增加一個數量級,這就是2000—3000人。
過去我們各大城市(包括西安12月之前)精準防疫做得好,多少還是有點運氣成分的,一般都是第一圈不超過第二圈就找到傳染源,就形成了傳染鏈條的閉環(huán)。
這一次西安運氣有點背,12月初發(fā)現的患者,到了月底都沒找到傳染源,算算時間,西安方面至少也做了四圈流調啊!
(來源:新華網)
西安疫情失控之后,網上出現了很多將西安與上海類比的文章,但是,真能將西安與上海比嗎?
別的不說,就給一組人力的數據,西安常設專業(yè)的流調人員是300人,而上海是多少呢?常設的專業(yè)流調人員整整3000人!
充足的人力資源讓上海在流調時可以迅速出動“重兵圍剿”,第一圈流調時就可以同時啟動第二圈流調,甚至在第二圈流調時還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同時啟動第三圈流調!
寫到這里可能一般人會有疑問。其一,流調真的需要這么多人力嗎?其二,人手不足不能緊急從其他部門臨時抽調人力補充嗎?
我們一個一個來說。
首先是,流調是不是需要這么多人手?一個人的行動軌跡調查是不是需要至少20—30人?
這里就引用一個重慶在2020年2月防控疫情的真實流調案例。
1月24日除夕當天,重慶市疾控中心接到某縣疾控中心求助:當地發(fā)現有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。在3例病例中,首例病例是超市服務員A,1月14日發(fā)病,第二例和第三例病例B和C,是夫妻關系,分別于1月16和17日發(fā)病。
3個病例都是本地人,近期也沒去過疫情地區(qū),找不到感染源頭和感染場所。
除夕當天晚上,市疾控中心人員就趕往這個縣,對3名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。但是初步調查的結果卻讓大家陷入一片迷霧:超市服務員A和夫妻病例BC沒有任何交集,對三人發(fā)病前14天接觸過的人逐一排查,也沒有發(fā)現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。
怎么辦?
疾控中心就只能再把幾個患者的生活軌跡梳理一遍。超市服務員A在超市上班,平時有監(jiān)控錄像,于是調來錄像一遍一遍的看,把錄像中所有與超市服務員A接觸過的人員全部記錄下來,一個一個排查。
通過排查,有一個人引起了調查人員的注意。他是一名25歲的男性D,重慶人,在武漢打工,1月7日返回重慶。
由于沒有任何癥狀,醫(yī)學觀察14天后,排除了他作為傳染源的可能,但是在對夫妻病例B、C的活動軌跡排查發(fā)現,兩人曾與D有接觸。
這個D是唯一能將A、B、C三名明確診患者聯系到一起的橋梁,立刻成為排查的重點。
當時全國還沒出現無癥狀患者感染他人的病例,但是根據乙肝、傷寒等傳染病經驗,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——這個D可能是新冠病毒無癥狀患者!
1月25日,調查人員決定對D進行采樣。采樣時,D堅持認為自己身體健康,又沒有任何癥狀,不可能有新冠肺炎,但核酸檢測顯示為陽性,D是一名無癥狀感染者!
這是重慶發(fā)現的首例無癥狀感染者,也是全國無癥狀感染者發(fā)現的早期案例。
在確定D是無癥狀感染者后,調查人員再圍繞D進行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,就把D和A、B、C都串聯起來了。
D于1月8日和9日去過病例A所工作的超市,這是位于負一樓的地下超市,沒有窗戶,通風條件差,A在超市服裝區(qū)工作,D曾去過服裝區(qū),與A有過接觸。
D在回渝后,于1月8日和9日參加家庭聚會,B、C曾和D一起吃飯、打牌。
A、B、C、D之間的聯系表明,無癥狀感染者D某正是這三個病例的感染來源,終于摸清了他們之間的傳播鏈條。調查人員又迅速將A、B、C、D的密切接觸者再次進行排查與梳理,以找出前期排查的漏網之魚。
上海行迪醫(yī)院管理咨詢有限公司(簡稱“行迪醫(yī)管”),成立于2012年,總部設在上海。借助自主研發(fā)的醫(yī)院精細化管理系統(tǒng),開創(chuàng)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咨詢新模式,提升醫(yī)院現代化管理水平,已逐漸成為國內“名院名科名醫(yī)+醫(yī)院等級評審輔導”打造專家。目前擁有資深專家、咨詢師300余人,合作單位200余家,培訓學員超過6萬人次。行迪醫(yī)管創(chuàng)始人葉亞維在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出版了《名院名科打造攻略—患者的心智份額決定市場份額》等醫(yī)院管理專著;軟件研發(fā)團隊自主研發(fā)了《行迪醫(yī)院精細化管理平臺》和《行迪醫(yī)院質控指標庫系統(tǒng)》,目前已在浙江省被30余家醫(yī)院所采用,為醫(yī)院日常精細化管理和等級醫(yī)院評審助上一臂之力。
果然,對A的密切接觸者排查,發(fā)現了她的同事E出現了發(fā)熱等癥狀,先做了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,第三次才測出來是陽性。由此判斷,E也是這類病例之一。
重慶這次流調的突破在于對超市監(jiān)控錄像的反復翻看,好幾天的錄像,一點點的看,其中還要辨別每一個進入人員。
假如這個超市這幾天到訪人數有幾百人,那么流調人員就要把這幾百人一一鑒別出來,這個工作量有多大不用我說了吧。
巨大的工作量對應的就是更多的人力需求。
再來一個。
2021年5月21日,深圳在鹽田港國際貨輪登輪作業(yè)人員的例行檢測中,發(fā)現了1例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,隨機立即啟動流調工作。
除了公安部門,還有來自深圳市、區(qū)對應街道,以及省市區(qū)街道四級疾控工作人員,以及來自東莞、惠州、汕尾的隊伍,甚至還有國家、廣東省、深圳市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的學員, 前后投入了530多人參與流調。
一個確診病例流調就投入530人,這樣的手筆讓西部地區(qū)城市望塵莫及——發(fā)達地區(qū)城市疫情控制得好某種意義上就是不計成本砸人力砸出來的。
第二個問題,流調人員不足,是否能從其他部門緊急抽調?
這個理論上是可以的,但是臨時抽調的人員與常設專業(yè)流調人員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。
流行性疾病調查是專業(yè)性很強的工作,它需要協同公安、通訊、統(tǒng)計等多個部門形成系統(tǒng)性合力,并且對已知患者資料非常熟悉(重慶案例就是流調人員一眼就識別出武漢歸渝曾經被隔離的D),臨時抽調人員是很難達到上述要求的。
打一個簡單的比喻,常設的專業(yè)流調人員就是專業(yè)的消防隊員,真正遇到大型火災(比如大規(guī)模森林火災)也會臨時抽調其它人員來協助救援,但是綜合素質很難達到專業(yè)消防隊員的水平。
最后一個問題,西安為什么不多配置常設流調人員?
這個與地方財力有關。現在地方財政情況大家多少也有一定的了解,各地紛紛出現公務員降薪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,除了財雄勢大的上海,一般省會城市很難有足夠財力常年保持3000人的流調人員配置。
最為關鍵的是,僅僅是大量配置人力,也不能百分百解決流調的問題。
比如,我們流調人員現在確定,一個確診患者某日某時進入過一個大型商場,或者某日某時又在一個人流密集的濱江公園散步,請問怎么確定這些時間段的密接人群?
3 扎實的基礎設施
這個時候,通訊基站就是唯一可依托的基礎設施。
這個通訊基站還必須是5G基站,2G、3G、4G基站都不行。
為什么?
給大家一組不同類型基站覆蓋半徑的數據。
2G基站覆蓋半徑是5—10公里,3G基站覆蓋半徑是2—5公里,4G基站覆蓋半徑是1—3公里,5G基站覆蓋半徑是100—300米。
也就是說,如果某個確診患者進入某個人群密集的公共活動空間,我們也只有通過5G基站登錄用戶的數據,才能確定相應的密接人群。
其它基站覆蓋半徑太大了,涉及用戶太多了,即便是4G基站你拿著用戶的登錄數據一個一個篩查,把流調人員累得吐血,也很難精確確定密接人群。
但是有5G基站就不同了,只要我們掌握一個確診患者行動軌跡,通過調取5G基站的登錄記錄,就能非常精準地將其密切接觸人群找出來。
具體精準到什么地步呢?
某地一個確診患者曾經去過某醫(yī)院大樓,理論上這棟醫(yī)院大樓那個時段所有人群都要隔離,結果就是,醫(yī)院旁邊路過的人沒事,但是某人恰好在那個時間去醫(yī)院廁所解手,然后也被精準地找出來。
(來源:新浪網)
通過基站登錄數據來找密接人群——其實就是將公安機關使用的基站信號搜索系統(tǒng)應用于公共衛(wèi)生管理。
這個系統(tǒng)在公安機關已經存在很多年了,過去受基站限制,效率一直都不高,但是對于特定的重案大案可以不惜成本堆人力的時候,也是有用的。
這里給大家舉一個案例。
2012年,重慶有個悍匪周克華殺人搶劫非常兇悍,警方動用了無數人力物力卻一直無法將其捉拿歸案,最后周克華被擊斃是一個偶然。
某日,一個警方人員無意中在某個商場看到一個人很像周克華,但也只是驚鴻一瞥,遠遠只看到周克華在打電話,后來調來商場監(jiān)控之后通過對比確認就是周克華,接下來就要找到周克華這個通話記錄與聯系人。
所以,警方就從三大運營商調取了那個時段那個區(qū)域所有3G基站的通話記錄,大家猜猜有多少條?
整整2億條通話記錄!
最后警方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花了大量時間(整整2周)才排查出周克華的通話記錄與聯系人,這才掌握了周克華的行蹤。
現在我們了解了5G基站的作用,那么,西安方面5G基站部署情況怎么樣呢?
西安主城區(qū)面積大致是2324平方公里,2020年累計建成5G基站1.3萬個,2021年新建5G基站7000個,累計建成5G基站2萬個。
這么算下來,西安主城區(qū)每平方公里就10個5G基站。
對比一下上海。
上海主城區(qū)面積約1161平方公里,截止到2020年8月累計建成基站就達到5.6萬個,到2021年年底,累計建成基站超過8萬個!也就是說上海主城區(qū)每平方公里就有80個5G基站,差不多是西安的8倍!
另外,只有5G用戶才能登陸5G基站,5G基站越多,5G用戶就越普及,管理部門就越有底氣實施精準防疫。
上海有8萬個5G基站,自然就可以理直氣壯做精準防疫的優(yōu)等生,重慶也有6萬個5G基站,所以在前述三大防疫措施之外重慶還推出一個“時空伴隨者”概念。
何為時空伴隨者?
這是指本人的電話號碼與確診者號碼在同一時空網格(800×800米)共同停留超過10分鐘,且最近14天任一方號碼累計停留超過30小時,查出的號碼就是時空伴隨者號碼。
時空伴隨者健康碼會變成黃色碼,并且被系統(tǒng)自動標注為時空伴隨者。時空伴隨者需要連續(xù)做2次核酸檢測,并且在14天內做好自我健康檢測。
西安才2萬個5G基站,整個陜西省目前才2.7萬個5G基站,如此落后的通訊設施別說推出時空伴隨者,連流調也大受影響——
沒有密集的5G基站為依托,人力也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,流調能否追溯到感染源是不保險的!
4 疫情防控的五道防線
簡單梳理一下。
中國各大城市防范境外輸入性疫情主要是靠五道防線:
—對外是48小時核酸+落地之后隔離14天以及2次核酸。
—對內是流調+重點區(qū)域核酸+健康碼。
靠著這五道防線,在長達2年的時間里,中國抗住了境外各種變異病毒的沖擊,交出了全世界最為優(yōu)秀、最為成功的防疫答卷。
另外中國的防疫模式還是其他國家很難模仿的,因為中國精準防疫模式是一套系統(tǒng)工程,非??简灮鶎诱慕M織能力與治理能力。
比如,你沒有強大的流調能力,你的核心防線就建立不起來;沒有大規(guī)模核酸快速檢測能力,就無法有效輔助流調找出陽性患者;沒有發(fā)達IT與網絡支撐,健康碼就搞不起來;這三道防線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、互為依托才能構筑一個完整的防疫體系。
(來源:西安發(fā)布)
去年國外的防疫優(yōu)等生比如越南、新加坡、韓國為什么今年紛紛破防?
去年它們成為優(yōu)等生不過是流調能力還湊合,當時病毒傳播性還沒那么強,所以靠著流調+小規(guī)模核酸快速檢測還能抗住病毒沖擊。今年病毒變異傳播力呈指數級上升,簡單的流調+小規(guī)模核酸快速檢測就扛不住了。
但是,恰恰是因為過去兩年中國防疫成績過于優(yōu)秀,讓有些地方政府多少有點麻痹大意,以為靠著這五道防線就能包打天下,缺乏更惡劣情況下的應急管理準備與預案。
所謂更惡劣情況下的應急管理準備與預案就是——幾輪流調都找不到感染源怎么辦?
國內精準防疫模式的核心就是流調,只有通過流調找到感染源才能構建傳染鏈條的閉環(huán)管理,其余的重點區(qū)域大規(guī)模核酸檢測+健康碼管理都是完善流調的輔助防線。
過去各地也許是運氣比較好(特別是經濟不發(fā)達地區(qū)),一般一輪最多兩輪流調就找到傳染源,所以很快就能構建防控的閉環(huán),大家看起來個個都是優(yōu)等生。
這一次西安遇到意外情況,流調做了三輪甚至四輪五輪都沒查到感染源,前期又沒有預案,管理者一下慌了手腳,后期管控措施就有點進退失據的感覺。
本來如果流調這道防線破防,正確的措施應該是升級后兩道防線,讓大規(guī)模核酸檢測成為主要防線。
重點區(qū)域該封閉就要封閉,其它區(qū)域服務型場所全得關掉,然后有序組織大規(guī)模核酸檢測——城市管理者對于緊急情況下核酸檢測能力應該心中有數,比如每日只能做100萬份核酸檢測(武漢標準),那么就應該按照每日100萬份標準一個區(qū)一個區(qū)地毯式掃過去。
(來源:新華網)
如此全城地毯式掃蕩2—3輪差不多也就能將疫情控制住了。
但是西安方面在流調失利之后,后兩道防線也兵敗如山倒,重點區(qū)域一會封閉一會又開放,核酸檢測完全無序,很多地方搞成聚眾式核酸檢測,反而可能導致病毒的傳播,最后連健康碼也爆掉,相當于流調+核酸+健康碼三道防線全面淪陷。
12月20日之后每日確診數量迅速增長為三位數,12月25日之后新增確診患者數量有20%竟然不是主動監(jiān)測出來的,而是患者自己到醫(yī)院檢測出來的——這個時候疫情已經失控,沒辦法只能采取最后的手段,西安封城!
一個千萬級人口城市倉促封城,前期不可避免會產生一定的混亂,包括物資供應鏈的組織,包括普通醫(yī)患者就醫(yī)等等都出現大量問題,這個網上有很多吐槽,這里就不重復了。
5 建立完備的應急預案
簡單總結一下,西安疫情為什么失控?
前期流調失利客觀原因為主(人力不足+5G基站不夠),后期管控措施失據主要還是缺乏惡劣情況下的應急管理準備與預案。
西安疫情失控也給我們各地防疫——特別是經濟不發(fā)達、財力不夠、5G基站覆蓋不夠的城市敲響了警鐘!
當前的流調模式不是萬能的,一旦流調失利,我們是否有相應緊急預案?如果還是麻痹大意,以為靠著五道防線體系就可以包打天下,西安破防的悲劇搞不好還會重演。
這種緊急狀態(tài)預案應該包括:
1、落實人員配備。
完善社區(qū)網格管理體系,明確各社區(qū)的負責人,每個社區(qū)建立一個應急群,全市建立一個社區(qū)負責人聯系群。
全市政府各機關,要抽調出專門人手作為應急人員,一旦疫情爆發(fā),這些公務人員要下沉到各個社區(qū),負責社區(qū)的信息上傳下達以及應急管理,具體責任要落實到人頭。
城市大并不是工作難做的理由。再大的城市,也可以劃分為區(qū)、街道、社區(qū)、網格等單元。如果以市為單位的協調難以完成,在每個區(qū)建立一個應急辦,協調物資,化繁為簡,就不至于手忙腳亂,同樣可以做到井井有條。
2、建立物資應急供應體系。
不一定需要儲備多少物資,但需要明確應急物資來源。
現在就要列出應急物資清單,米、面、油鹽、肉蛋奶、蔬菜、衛(wèi)生紙、藥品等等,每個區(qū)需要多少,應當有細賬,然后緊急情況下從哪些地方調用這些物資要心中有數。
幾個城市之間可以建立聯盟,一旦A市發(fā)生疫情,BCDE市要負責進行定點配送。
現在的情形是一方有難,八方相助,恨不得從黑龍江運一車大白菜到海南去,這大可不必。每個城市劃一個應急物資供應區(qū),有疫情的時候直接區(qū)內包郵,完全就可以解決。
3、建立應急設施的體系。
哪些賓館應當作為隔離賓館,哪些場所作為核酸檢測場所,應當事先定好。
像這幾天西安爆出的小推車的事情,其實也是可以事先安排好的,一旦疫情發(fā)生,超市的小推車馬上征用,每個小區(qū)分配多少輛事先就要有籌劃。
4、 鼓勵市民進行物資儲備。
每個市民家庭,應當有基本的食品儲備。比如10天的米面,30天的油鹽等等。
有些人家說自家的寶寶剛滿月,沒有奶粉了……這種事情實在是奇葩得很。知道自家的娃小,平時存幾罐奶粉能占多大地方?又不是企業(yè),搞啥零庫存?
5、急癥病人救助體系建設。
要做透析的,做孕檢的,臨產的,需要安排定點醫(yī)院,平時加強宣傳。
比如孕婦,平時就可以給一張單子,告知如果出現疫情,原來的婦產醫(yī)院不能接診,她可以聯系哪個醫(yī)院。
總之,只要有完備的應急預案就沒有做不好的事情,疫情來臨的時候,就不至于手忙腳亂,也不至于出現這么多怨言。
6 積極響應國家號召
那么對于普通人應該怎么辦?
首先,還是要打疫苗,最好是打三針疫苗。
疫苗雖然不能完全防止感染,但是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感染率,我一直認為,如果不是今年國內大規(guī)模接種疫苗,西安破防的悲劇可能早就上演了,即便是西安破防,目前確診病例也只有一千多例,如果沒有疫苗,這個數據可能還要加一個0。
另外疫苗對于防止重癥效果還是非常好的,截止到12月31日,西安累計確診1451例,其中重癥是13例,重癥患者都是有其它疾病的老年人。
其次我們還是得有底線思維。
這方面高層其實是有所準備的,去年11月,商務部專門發(fā)布了一個文件,鼓勵家庭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物資。
(來源:瀟湘晨報)
當時很多自媒體就混亂猜測可能會打仗,我在知識星球平臺就判斷與打仗一毛錢關系都沒有,這是對疫情防控的底線思維準備。結果一個月后,西安就破防了。
如果西安市民前期響應商務部號召,在家庭儲備一定數量的生活物資,那么西安封城之后供應鏈的壓力就會小得多,老百姓也就沒有這么恐慌。
最后就是出門在外一定要戴口罩,回家多洗手。
西安加油!
2024-07-11 16:25:16
2024-07-08 16:52:55
2024-07-01 11:17:11
2024-05-17 16:26:26
2024-05-15 14:37:53
2024-05-09 18:08:16
2024-04-29 16:29:55
2024-04-24 15:58:15
2024-04-22 17:27:24
2024-03-18 15:17:11
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!如有侵權,請聯系管理員刪除。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行迪醫(yī)管立場。
網友評論
未登錄